第一期支教结束了。
|
08年7月8日,最后一位支教老师坐上回家的火车。“壹个村小”的第一期支教行动就此结束。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,一件事结束时喜欢用“圆满”两个字修饰一下,以示成功。然而身为活动的组织者,在结束之际,我们长吁一口气,没有半点敢要庆祝的意思。这说明我们的第一期支教行动,离皆大欢喜的“圆满”还相差十万八千里。 这十万八千里,也许就是城乡教育相差的真实距离,也是一个助学NGO必须面对的工作现实。假期在热浪中来临,“壹个村小”的核心团队几次因为支教问题,讨论到凌晨两三点。虽然团队里有两位成员曾有过支教经验,也做了充分心理准备,但我们的第一次行动,只能用喜忧参半来形容。 由于前期与学校的协调工作没有到位,造成生活上的混乱,我们得向7位志愿者道歉。我们知道刚进学校的那几天,有志愿者只能以方便面和面包度日,我们也知道在很多个周末,整个学校人去楼空,不会做饭的志愿者只能啃饼干充饥。给两位女志愿者特别安排了传说有热水洗澡的学校,但传说中的热水器,硬是一个学期的都没用上。虽然任何支教生活总会面对一些平时想象不到困难,但作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,没能亲自证实学校提供的信息,在面试招募中,没有让志愿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,也是我们失职了。 第二期支教招募正在进行中,希望报名者看到上面的问题后不会吓坏,我们正在有则改之,不则加勉。至少不会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。 志愿者招募工作,我们也出现了失误,面试中没有察觉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志愿者,导致学期中不得不离开,打乱了学校教学计划。因此,我们也得向合作学校道歉。另外,也希望报名的志愿者,要认真评估自己的状况,不要贸然作出支教决定。教育毕竟是件严肃的事,前途本来就看不到什么光明的乡村孩子,经不起任何的闪失。 当然,我们更愿意看到光明面,在学校里,支教老师和学生朋友般的相处方式,让我们感到很欣慰。亲密的师生关系中,会让很多学生重新认识学习的乐趣。得知新光小学的邹老师决定再支教一年,有个今夏已毕业的学生,竟然希望重回小学,跟着邹老师再读一年毕业班,以便把拉下的功课补上。虽然义务教育不提倡留级重读,但对于僵硬的形式来说,我们觉得一颗求知的心更能让人感受到希望。 人和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方式是很微妙的。有时候课堂的一个鼓励眼色,课余的一句关怀,可能会让一个孤独迷途中的孩子铭记终身,这也许就是我们组织支教行动的初衷。 在这里,我们也想对个别志愿者提出友善的批评,我们不需要带着悬壶济世的心态,扛着爱心的大旗去做这件事,但做好份内的工作是必须的。上课时不出现放学生鸽子,下课不批改作业,学期中突然离去,对学生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,人在童年时,很容易把身边的人当作榜样,如果身为志愿者而给学生留下坏影响,实在是很悲哀的事。 几乎所有的志愿者在回来后,都说比起付出的,这半年自己收获更多东西。成熟了,理解什么是责任感,更清晰的认识社会现状,学会如何面对生命,更宽容,以及和当地师生村民的情谊……半年的乡村记忆,可以回味一辈子。 我们正在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,身边的大部分人,特别是我们的上一代,都认为支教是个异类行动,包括支教者本身,由于各方面的压力,也不见得有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选择。对于我们来说,想法其实很简单,那些乡村学生能在小学的某个学期,遇到一位有趣活泼善良的外来老师。而志愿者,能安安心心的享受这半年的乡村教书匠生活。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期望,如果达到了,我们便认为努力没有白费。 最后感谢羽西品牌,为支教行动提供资金支持,在公益理念还不那么成熟的中国,这样的支持令我们感动和意外。 |
《壹个村小》 2008/7/12 |